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为什么货币高增长没有带来通胀?

2016-06-01 IMI财经观察
观点速递

IMI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全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斌近日撰文解释了中国为什么货币高增长没有带来通胀。的确,中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扩展速度远超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的欧美央行、中国广义货币与GDP之比位居世界前列。中国广义货币规模如此之大,自然会引起公众对于货币购买力下降,以及对通货膨胀、人民币贬值压力以及房地产价格泡沫的各种担心。

但是作者从中长期的角度研究发现,仅从过去二十年的历史看,上述担心与现实情况严重对立。货币确实发的很多,但是人民币对本国商品和服务的综合购买力没有严重下降。这主要是由于人们货币超发逻辑链条有遗失。

首先,中国是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基于银行的信用扩张占主体部分;其二,给定中国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规模还相对有限,存款成为居民和企业最重要的金融资产。对于居民,个人存款增长是个人金融资产积累过程,也是购买力提高过程,个人金融资产增长速度高于购买力提高速度是为了满足个人金融资产积累所需。中国过去二十年的情况是个人存款增长高于消费支出增长,剩余部分被用于积累个人银行存款,这解释了为什么个人存款高增长没有带来一一对应的支出增长和通货膨胀压力。

特别地,从全球比较来看,相对中国收入水平而言,个人金融资产水平较低。个人存款增长不仅在于满足购买力增长的需要,还要满足个人金融资产积累需要。这解释了为什么个人存款高增长没有一一对应地转化为消费支出增长,没有带来通胀压力。另一方面,对于单位存款,在单位存款当中,以企业单位存款为主体。作者认为企业存款高增长且没有带来相应通胀压力有如下可能的一些解释:其一,企业投资高增长要求运营资金/银行存款随之高增长。过去十五年,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19.5%,超过单位存款增速17.9%;其二,给定较高的投资需求以及金融市场发育的相对滞后,企业需要依靠自身的金融资产积累扩大投资。近十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的构成当中,自筹和其他资金占比在70-80%之间,银行贷款在10-20%之间;其三,出于避税的目的,企业家将收入存放在企业单位账户而不是个人账户。

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可点击最底部“阅读原文”,或登录IMI官网“国际货币网”。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长按识别二维码可登录网站

编辑  陈荫  彭益来源 CF40宏观医生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陈雨露:现行金融监管框架不适应体制性矛盾

李扬:债务魔鬼在我们心中

刘珺:金融、产业、科技周期研判

美联储圣路易斯主席James Bullard:是否应该推进美国货币政策的正常化?(附英文报道)
David Marsh:当前世界多元货币储备体系与“冷战”的相似之处(附英文原文)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将建立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出任IMI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包括王兆星、埃德蒙、苏宁、任志刚、李若谷、亚辛·安瓦尔、李扬、汉克、夏斌等9位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或政策领导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出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会由46位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组成。
自2012年起,研究所开始每年定期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重点探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与政策问题。报告还被译成英文、日文、韩文、俄文、阿拉伯文等版本并在北京、香港、纽约、法兰克福、伦敦、新加坡和阿拉木图等地发布,引起国内外理论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迄今为止,研究所已形成“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互联网金融”、“银行与财富管理”、“金融监管”等五个研究方向,并定期举办货币金融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燕山论坛、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等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主要学术产品包括IMI大金融书系、《国际货币评论》(中文月刊&英文季刊)、《IMI研究动态》(周刊)、《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日刊)等。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